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2篇
  免费   742篇
  国内免费   56篇
财政金融   158篇
工业经济   88篇
计划管理   727篇
经济学   1089篇
综合类   562篇
运输经济   23篇
旅游经济   31篇
贸易经济   242篇
农业经济   4901篇
经济概况   71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361篇
  2019年   247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331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278篇
  2014年   465篇
  2013年   394篇
  2012年   611篇
  2011年   667篇
  2010年   656篇
  2009年   506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523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研究目的:分析家庭结构对农民流转土地意愿的影响,并揭示其内部机理的形成,以期为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家庭人口特征、土地使用特征、户主个体特征及家庭决策特征4类外源潜变量会显著影响农地流转意愿;(2)可观测变量对外源潜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其中,家庭总人口、实际经营及流转土地面积、户主年龄、家庭内部矛盾解决方式分别对这4类外源潜变量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好,即家庭总人口越多、实际经营及流转土地面积越小、户主年龄越大、依赖于内部解决矛盾的家庭更愿意流转农地。研究结论:家庭结构主要通过主动依赖、扶养压力、收入偏好、农地保障、决策信息5种机理对流转意愿产生影响,未来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应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2.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典型村庄调研,分析不同地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程度和成因,为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和乡村振兴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调研村庄宅基地闲置现象普遍,2018年闲置程度平均为10.7%。(2)各地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差异明显。分区域看,东部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最高,中部村庄最低;分城乡区位看,村庄离城市距离越远,宅基地闲置程度越高;分地形看,平原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最高;分是否为贫困村庄看,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随村庄贫困程度的加深而升高。(3)宅基地闲置是乡村人口结构变化与宅基地利用失衡的结果。长期外出务工、城镇有住房、“一户多宅”、宅基地损毁引起宅基地闲置的成因占比依次下降。(4)农村宅基地闲置受乡村地域内外宏微观因素综合影响,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引起的就业非农化、人口市民化是宅基地闲置的直接动因,现行城乡二元制度和宅基地管理制度是宅基地闲置的根本原因。研究结论: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需要因地制宜推动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健全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创新城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33.
沈阳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索城市化影响下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的现状,分析其空间差异,为耕地保护及城市周边耕地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耕地的生产、生态、社会和景观4个功能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加权求和法计算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值,并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对沈阳城市周边50个乡镇(街道)的耕地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沈阳城市周边耕地的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生产功能远郊平原区最强,远郊山区和近郊区较弱;生态功能总体偏弱,个别乡镇较好;距离城市越远,社会功能越强;景观功能近郊区较强,远郊区较弱。(2)耕地的生态、社会和景观功能主要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生产功能受地形和距市中心距离的双重影响,而多功能则受地形、距市中心距离及各乡镇(街道)耕地主导功能等的综合影响。(3)沈阳城市周边的大多数耕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导,景观文化功能整体相对较弱。近郊区耕地生态功能所占比重较大,但社会功能比重较小,远郊区则与之相反。[结论]沈阳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且不均衡,应科学规划城市周边耕地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协调耕地各功能的关系,促进耕地多功能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34.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effect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children from regional migrant families in China. We find that if migrant families live in segregated communities with fewer local residents, the school dropout rate of the children living with their parents in the host cities is higher and their high school enrollment rate is lower. We employ a unique set of nationwide survey data of regional migrants in China in 2012 and 2013 that comprises more than 150,000 individuals in each year. We first use the ratio of migrants over the total population residing in a community to measure segregation. When the ratio increases by 10%, the school dropout rate of migrant children increases by 4.7% from the mean value. Secondly, we identify segregation from the housing type of the migrant family. When they reside in the dorms provided by their employers or in the workplace, they will also be surrounded by many migrant colleagues. We find that living in such places increases the “not‐going‐to‐high‐school rate” of migrant children by 35% from the mean value. Our subsampl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segregation effects only exist in the samples of male migrant children and rural hukou families.  相似文献   
35.
研究目的:设计土地储备智能决策体系,将土地储备决策环节进行科学化、定量化和模型化,为政府合理开展土地储备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开放性原则,以数据为驱动,人工智能为核心,通过基于Hadoop/Spark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智能决策模型集对多源时空大数据挖掘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土地储备智能决策体系,研究了一套面向土地储备的决策方法集,实现对现状条件的精准刻画,对土地储备规模、结构、时序等内容的科学决策;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将数据资源共享、现状条件评估、智能决策专题等功能集成,构建土地储备智能决策"一张图",并实现平台的自我学习和更新。研究结论:应用于宁波市实例验证,该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土地储备科学智慧决策,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6.
[目的]科学合理的适宜性评价是确保耕地整理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于我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方法]该研究首先选取可以反映区域耕地整理适宜性的指标因子,然后参考胡学东提出的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引入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双重约束,对研究区域在双重约束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通过K-Means聚类法将研究区域的耕地整理适宜性分区进行合理划分。[结果]生态安全约束和社会经济约束对区域耕地整理适宜性水平具有重大影响,高生态安全约束与高社会经济约束会降低耕地整理的适宜性,低生态安全约束与低社会经济约束会提高耕地整理的适宜性。[结论]引入生态安全约束和社会经济约束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地区域在社会经济与生态安全双重约束状态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情况,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可以更加合理准确地对处于约束条件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对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方法的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我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合理布局,提高农业投资效率。[方法]以2000—2016年中国137宗海外耕地投资项目及其所涉及的35个东道国作为研究样本,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别以耕地投资面积和耕地投资项目数量作因变量,研究其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并用对应分析法进一步探究各东道国的相对优势。[结果](1)我国海外耕地投资区域集中在东南亚且由周边国家向外扩展,被投资耕地用途多样,投资规模自2004年开始急剧上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2)我国海外耕地投资以效率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为主,倾向于资源丰富、与我国距离较近、制度相似、经济关系良好但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3)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亚洲国家适合效率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的企业投资,欧洲和美洲国家适合资源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的企业投资,非洲国家适合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的企业投资。[结论]中国农业企业应结合企业投资目标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合理选择投资区位,适时转变投资策略与模式,积极防范海外耕地投资过程中的自然风险、政治环境风险和道德风险等,以提高投资效果。  相似文献   
38.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总结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特征、决定条件和影响因素,并展望进一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呈现出一个较清晰的路径,即改革始终沿着市场取向、明晰产权、稳定地权的方向演进;(2)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成功源于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合,即弹性的中央政策制定、渐进式的地方实施以及具有学习效应的农户认知三者的有机互动,并体现出制度变迁的"共生演化"特征及其蕴含的"适应性效率";(3)新制度经济学是解释中国经济改革和农地制度变迁的有效工具,然而由于经典的新制度经济学本质上的静态性以及国家理论的缺乏,难以对现实世界的各类制度变迁给出一般化的解释。研究结论:基于经典的新制度经济学,进一步整合行为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演化博弈论等理论工具,超越"强制性—诱致性变迁"二分法,构建一个真正动态的制度变迁模型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9.
With the envisioned growth in the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demand and increased share of intermittent renewables in the supply mix, consumers will need to be better informed about their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managing their electricity use. However, consumer inattention and lack of information are ubiquitous, especially in household energy‐related settings. Thus, using a novel survey and actual monthly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data, this study set out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awareness about electricity bills, prices and costs among some Finnish households—as captured by the answers to six questions—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higher levels of “electricity awareness” are associated with electricity saving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willingness to receive extra information abou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avings and how it differs between “electricity aware” and “electricity unaware” respond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low levels of “electricity awareness” among the respondents of the survey. Compared to the respondents with little knowledge about electricity bills, prices and costs, the respondents with higher levels of “electricity awareness” tend to consume less electricity. Higher levels of awareness about electricity use and consumption might “materialize” 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 patterns, as opposed to more general facts about the largely invisibl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everyday practices. More than two‐thirds of the total number of respondents would like to receiv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ow to save energy. However,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electricity unaware” respondents who are not only unwilling to receive such information, but are also unaware of their own knowledge deficits. To maximize the impact of any information strategy, decision makers should attempt to engage with this type of consumer; by becoming more aware of their knowledge deficits, people might become more receptive to information that can benefit them.  相似文献   
40.
在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中,对于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以及发展工程,可以有效满足社会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推进惠民生、扩内需,助推城市的更新以及开发建设方式的转型,可以促使我国民生工程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文章首先探讨与分析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意义,老旧小区模式化推广的必要性,文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企业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全面推进贡献出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